他是刘志丹的老乡与战友也是董必武、谢觉哉的同僚,贫农、羊倌、榨油学徒、脚户、革命者、军需官、专员、法官都是他的身份。人们说他有“天生的法官相”,他在1943年判的“封捧儿悔婚案”可谓解放区婚姻自由第一案,他走进田间地头就地调解、审判,不收费更不拘手续。毛泽东给他题词说他“一刻也不离开群众”,他被称作“马公道”、“马青天”他就是马锡五。 一、一桩婚姻案 在马锡五断的案子中最有名的案子则要数封捧儿悔婚案了。1943年4月,兼任陕甘宁边区高等法院陇东分庭庭长的马锡五刚上任一月有余就遇到了这起轰动一时的案件,封捧儿幼时被父亲许给张金财的儿子张柏,待封捧儿成年封父嫌张家穷想要悔婚,先后将女儿许给另外两个家境优越的男子,被张家以“卖女儿”为由告至华池县司法处,封捧儿的三次婚约都被撤除。当封父以高额彩礼将女儿许给第四个男子时,张家人依当地抢亲旧俗把封捧儿抢走,封父将张家告上司法处,封捧儿与张柏的婚姻关系也再次被宣告废除。 然而封捧儿与张柏一道长大是想同张柏结婚的,1943年5月9日,封捧儿一人走了七十里山路找到马锡五家,要状告自己的父亲和县司法处,听完陈情的马锡五对她说:“你做得对,为边区妇女废除封建包办婚姻带了个好头。” 1943年7月1日,马锡五公开重审封捧儿婚姻案:封捧儿与张柏的婚姻有效,封父包办买卖女儿婚姻判处苦役三个月,没收彩礼所得。为一桩平民间的婚姻纠纷兴师动众至此,在当地是相当令人稀罕的。 由此改编的剧本《刘巧告状》、说唱《刘巧团圆》也广泛流传,自由婚恋观以异常通俗的方式被推广开来。 马锡五去世后,其子马秦宁去看望已至暮年的封捧儿,她涌出泪来拉着马秦宁的手说:“你父亲是个好人”。 二、到田间地头去 封捧儿案后,马锡五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审判风格,他不喜在县城开庭,往往直接到案发地点调查。到“田间地头”去而后就地调解、审判不收费更不拘手续,走访时他随身带把镰刀,有时为农民割把草,有时只是对一对旱烟的火便自然而然地与人“拉呱”,收集起他要的证据。他是极重证据的人,屡次批评“坏审判作风”:主观臆断、先入为主、偏听偏信、轻信口供不重证据,他“携卷下乡、深入群众、调判结合、就地办案”的工作方式被后人称作“马锡五审判方式”。 现在学界不少声音仍认为即使处于高度发达的市场经济社会中,马锡五审判方式仍有一定的学习价值。2022年,一张法官和律师、当事人在街头席地而坐开庭审理案件的图片引发公众关注,这张席地而坐的开庭照片让人联想起老法官马锡五,当年马锡五之所以走出办公室在田间地头开展审判活动,正是因为他知道人民群众劳动生活的地方才是最需要司法审判的地方,而把法庭从审判庭搬到了法院门口是法官本着为当事人着想应对特殊情况的特殊做法,这不只是延续了马锡五审判方式,也是法治中国的一个精彩注解。 三、成为最高院副院长后,用名“马文章” 五十六岁那年,马锡五被任命为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一家五口搬迁至北京。秘书张慜回忆,马锡五任最高院副院长后去地方调研,总带一封介绍信“兹介绍我院工作人员马文章、张慜同志前来了解情况。”他不愿提自己是马锡五,就写曾用名认为这样更方便自由。他到湖北孝感县视察,大家只当是普通职工,混熟了,纷纷叫他“老头”。下基层时,有些年轻人看他是老同志尊称一声“首长”,他就回:“我还只是‘脚掌’哟!”。 马锡五出生于1899年,从陕北走向北京跨越了晚清、民国和新中国,“马锡五审判方式”不仅体现了当时以其为代表的老一辈司法工作者的集中智慧,更跨越了历史时空、回应了时代呼唤。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会议上提出“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4月22日,“马锡五审判方式与人民司法优良传统教学科研实践基地”在新京报社举行揭幕仪式,该基地由新京报社与西北政法大学共同成立,旨在探寻法治初心、传承红色基因、汲取奋进力量、推动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走深走实。 供稿:延安市中级人民法院 |